转载 论什么是真正的自学

📎 原文链接:https://sspai.com/post/87551

这篇文章的诞生大概要从这里开始:

自学 web 开发,这应该是我在脱离应试教育体系后,第一次真正的想要学点什么东西,结果并不美好:我在半途而废和重新开始中循环,一次次怀疑自我过后,所剩无几的热情彻底熄灭,我宣布正式放弃。

这件事成为了一个问题,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个人能力方面的彻底失败,我明白失败的点不在于我学不会编程,而是我根本不懂怎么学习,我缺乏一种以前从来没研究过的自学能力。

我一直都喜欢阅读各类泛心理学书籍,以及各种和脑科学相关的知识,我觉得首先要研究明白自己,才能更好的利用外在工具。而这次失败事件过后,我开始了更加广泛的摄入,它成为了一个锚点,引导我在吸收各种材料的过程中,更关注那些怎么能帮我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的领域。

终于,我脑海里慢慢有了答案的雏形,虽然依然属于半混沌状态,我想,把它写下来或许能更加清晰一些,也可以启发有类似问题的人。

  1. 「体验式学习」的缺位
  2. 1 应试教育并没有教你怎么学习
    大学以前的阶段与其说教育,更像一种筛选机制,天生缺乏「做题思维」和那些,较真,「不上道」的人就会被筛掉(每天都在胡思乱想:为什么要上学,考个好大学到底有啥用?我学这些东西能干啥?)

我在这几年才搞明白应试和学习是两回事,两者的玩法完全不同。回想我的高中时期,我和那些网瘾少年的唯一区别就是我还能去上上课,因为我根本觉得应试体系这套毫无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法获得任何乐趣,进而导致我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反感,而实际上我反感的是应试,但这种概念的混淆一直影响着我。

如果你足够幸运,进入大学,虽然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因为之前的应试阶段根本没有给我们任何关于真正的学习尤其是自学一门技术的理念与经验,这种自由就白白浪费了,你需要的不是先要找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发展,而是先要学习「学习本身」。

1.2 重新认识学习这回事
远古时期原始人狩猎采集,在自然环境艰难求生,其实就是人类学习模式的原型:

实践、探索、做实验,不停试错,反复纠正,将动态的实验结果抽象为静态的概念内化。
经验丰富的老人带新手出去打猎,新手通过模仿老人,在具体情境中,重复第一种模式,遇到问题去问老人,直到自己成为下一个老人。
第一个老人怎么来的?回到第一种模式。
做实验和当学徒,试错和模仿,二者相互揉合,重复,产出结果,直到学徒成为下一个老师,整体是一个启发式的过程。

可以说学习就是这么回事,想学任何东西都绕不开这两种基本原型,人类发展至今依然如此。

1.3 你的学习到底缺了什么?
情境和体验,两项对学习至关重要的因素,在长久以来应试体系中是严重缺位的。

而对于 MBTI 人格分类下的 P 型人格,尤其是 Se(外倾感觉,Extraverted Sensing) 为主副功能的 SP 人来说,「在体验中感受,在实践中领悟」正是他们这类人最适合的学习方法,直接上手,产出结果,而应试教育根本不为他们提供这些。

(夸张点说,让这些人待在教室,不如直接送他们去各种工厂玩一玩,看一看。当然这又涉及到职业教育这个话题,展开来讲又是一篇文章了,大概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好。)

而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科,教学安排依然是脱离实际生产环境,本质还是应试体系的延伸,而直到实习这个过程才算得上一种真正的学习(因为实习符合我们上面谈到的学习原型)。

接下来的问题是所有人都同样需要面对的:很多人直到实习后,工作后,才真正学会了自己工作所需的技能,另一些倒霉蛋也正是在实际情境中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个学科,这份工作。

这就是一个悖论:你无法通过工作之外的内容来胜任一份工作。

依然以应试思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都没有认真审题。

  1. 体验式学习的核心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学什么,你就要把自己放入学习目标产生实际效用的情境中,并且最好能立刻看到目标对应的结果,拿到反馈,举例:

学编程
❌ 错误做法:

我要学习 web 开发 > 某某大师总结的 roadmap(学习路线图) > 天书般的知识体系 > 欺骗自己(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微笑着面对它,加油,✊🤓奥利给!)> 3日后劝退

✔️ 正确做法:

先搞一个简单的个人网站 > 搜索引擎 or GPT 搜怎么做一个个人网站 > 跟着攻略敲 > 遇到问题 > 返回前面继续问 > 重复以上步骤 > 最后做出来一个很垃圾很丑陋的网站,但是能跑,哇好开心 > 我怎么把这个网站变得好看酷炫一些 > 重复以上步骤

学英语
❌ 错误做法:

我要学英语 > XX机构总结的语法攻略,单词大全,某UP主总结的音标套路…… > 多线操作难以持续,一段时间后放弃

✔️ 正确做法:

从最基本的高频核心单词(如牛津 3000 词)入手,不学语法,不管音标,只背意思和发音 > 输入大量语料,开着字幕看自己喜欢的简单英语视频,听英文歌,用英语和 GPT 聊天…… > 成果:看懂个五六成,造句挤牙膏,单词有的忘掉 > 忘了的词巩固,不懂的新词查,继续输入输出 > 更新成果 > 重复以上步骤

学运营
❌ 错误做法:

我要学运营 > 价值 998 的全套手把手教程 > 被 XX 大佬拉入「核心群」,发来一堆批量生产的过气录播课 > 试了以后发现没用 > 质问大佬,大佬顾左右而言他,后面装死不回 > 惊呼自己被割韭菜

✔️ 正确做法:

直接注册一个号 > 明确自己大概要做什么方向 > 找一些这些方向的头部号,看它里面最好的那几篇内容,分析它为什么好 > 根据分析,模仿一篇同样套路的,然后直接发出来看看 > 观察评论和数据反馈 > 根据结果总结下一次可以怎么提高 > 重复以上步骤

总结
第一种学法为什么劝退?第二种为什么有效?

因为第一种学法是脱离情境的,学和做是分离的,而且是大而全式的完美主义思维,缺乏明确的最小目标。

而第二种学法符合 1.2 中提到的学习原型,自学,独立思考,有大量的试错和做实验,快速模仿迭代,内化实验结果。而第二种学法的每个步骤,可以按照这种模型继续划分为更小的步骤。

考虑到现在请一个有货的老师需要付出很高成本,用搜索引擎和 GPT 其实是可以充当这一身份,每次搜索就是提问一次,GPT 配合相关 Prompt 更是能直接扮演。(在运营这个案例里,市面上大量头部帐号也是你的老师,可以这么说,能让你模仿的对象都是老师。)

这是一个「结晶式」的过程,你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和问题,问题用搜索引擎和各种「老师」来解决,你的知识体系就像结晶体,不停在原有的基础上东拼西凑,越来越复杂,这个过程中你需要退回去剔除掉一些没用的多余的晶体,或者修复之前的漏洞,来让这个结晶体变得完善。

这个结晶体是抽象后的概念和实践中的经验形成的混合体。

简言之,在以学会具体技能为目的的学习中,没有「学会了再去做」这回事,如果一个人学会了那他一定也会做,学和做就是一回事。

对体验式学习有一定了解后,我们来讲一些具体问题。

  1. 为什么你的学习目标永远实现不了
  2. 1 因为你定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学会编程」「学会英语」式的目标,根本就不是目标,仔细想想,「会」的标准是什么?

是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编程语言?背下来所有的英语单词?这个范围可以无限扩大下去。

「学会 XX」就是一种幻想。

而幻想根本没有具体实现的方法。

3.2 什么是有效目标
让我们把白日梦变得现实一点,越现实越好,越小越好,最好小到毫不费力。

「如何学会编程?」缩小。

「学会编程中的 web 开发领域?」范围太大,依然是做梦,缩小。

「如何做一个个人网站?」做一个网站想想就复杂,到底怎么做?缩小。

把它分解为如下最小目标:

搜索「怎么零基础做一个个人网站」;
在结果中挑一个排版顺眼的往下看;
代码部分你一个字都看不懂,那就从第一个不懂的关键词开始查。
第一个关键词:「VSCODE 编辑器」

回到第一步,搜索,下载安装编辑器,目标完成,回去刚才的页面接着往下查,遇到问题,回到第一步,重复 N 次。

同样,「学习英语」可以缩小为:

先掌握核心词汇;
今天先掌握 20 个词;
掌握牛津 3000 词中的第 1 到第 5 个词;
背下来第 1 个词的意思和发音;
在每个词上重复这个过程;
当词汇量达到 1000 个,开始输入大量现实语料,同时输出(同样按照最小目标原则进行步骤分解);
继续背单词;
重复 N 次。
(这个举例可能不是太严谨,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你有一定英语基础,输入和输出可以和背单词同步进行,在这里只要领会分解目标的操作即可。)

总结就是,把一个目标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简单到毫不费力也可以完成,这样形成的才是有效目标。

这就是最小目标原则,也是如何真正制定有效目标的方法。

补充:每一个目标,都是能够对现实产生实际效用的,而所有目标完成后,一定也是能产生一个能够实现具体目的的结果:做完一个个人网站,能够开着字幕完整看懂一个视频,实现一个用来批量操作电子表格的 python 脚本……

过去我们学习为什么经常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结果无法立刻反映在现实世界,这是违反人类本能的学习方式。婴儿将一个物体移动位置后,马上就会产生愉悦的神情,因为他发现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作为原因的快乐」,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认为自己能够产生影响,愿意去做工作,也源于此。

而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学习中加入「作为原因的快乐」。

3.3 克服完美主义:切忌大而全
Done than perfect.

你是否每次学习一个项目的开始,就搜罗各种攻略停不下来,想要找到一个覆盖一切的解决方案,最后大把时间耗在构建这个大而全的学习方案,然后烂尾?

让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提到的,要真正掌握一门技术,跨越「会」与「不会」的真正信息就藏在「做」的过程,这个信息你不做是无法搜集到的,这就意味着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学习方案。

说白了,你不做,根本连什么是「好」都不知道,何谈完美?

因此,在计划方面,无需纠结太多,只要知道自己最后要达成什么目的,然后按照每个最小目标去做就好了。

「怎么下载安装 VSCODE?」就是一个计划,这种规模的计划对于你而言足够了,完成一个,再定下一个,渐进式提高,每次提高的内容也要符合最小目标原则。

再次强调,足够小,小到毫不费力。

在做的过程中,也会有完美主义的心态阻碍学习,完美主义者经常陷于这样一种困境:必须要用一种「标准全面优雅」的解决方式,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即使答案就在眼前,还去浪费大把时间找那个完美答案,最后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心态也磨没了。

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初学者,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遗留的小问题或者不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另一个新计划的开始,所以先把它记下来,完成现在的任务,再去解决。

从 0 到 1,从 1 到 2,是现实。

一次从 0 到 100,是做梦。

  1. P 人宿敌:拖延、效率与自律
  2. 1 你也许并不需要日程表
    番茄钟?每天细化到分钟的时间日程表?如果这些东西对你没用,我来介绍另一种模式:

以一个半小时为周期,利用整段时间来集中进行任务,同时引入一段热身时间进入状态

20 分钟热身期 + 1 个小时左右的专注期 = 一个半小时完整学习周期。

以一个半小时为基准,每次的总时长和热身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缩短。

在热身期,做一项和你接下来要做的工作相关,能够迅速投入,且非常简单的活动。

例如,你要继续完成一个编程项目,你可以先打开算法题网站,挑一道初中级难度题,限定时间20分钟,不管做没做完,时间一到,立刻停止,回到那个主要项目。你会发现你已经进入编程的状态了,接下来就是利用整块时间高效学习。

就像健身开始前做的那些热身活动,大脑进入活跃状态也需要启动。

一天下来,根据具体情况,只需要让自己完成 1-3 个周期,剩下的时间休息放松。

Q:为什么是一个半小时?

A:因为科学研究结果表示,这是成年人能维持高度注意力的平均大概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从一个小时先练起。

Q:热身期的作用?

A:我们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都需要一个「切换期」,每次切换都要消耗精力进入新的工作模式,热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度过这个切换期。

Q:优势在哪?

A:所有需要创造力的活动都需要大量整块的专注时间,学习,编程,绘画,文学创作等等都需要,根据上一个回答里的任务切换理论,番茄钟这种东西就是在主动打扰自己,这样中途不需要考虑别的事情,所有周期完成后,今天就结束了,心智负担小。

Q:有用吗?

A:我自己就在用,有用,你可以试试,反正不要钱。

4.2 拖延的本质,以及如何干掉拖延
拖延是完美主义的产物,前面我们讲了最小目标原则和完美主义的应对方法,综合应用处理拖延问题,我们可以这样:

试试「只写一个字」
拖延的本质,在于我们把从 0 到 100 这个过程当成了一个必须要一次性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每次拖延的时候在想什么:

这个任务要完成的话,要这样,再那样,然后这样……中间还可能遇到 A 情况, B 情况, C 情况……想想就烦,后面再说吧

但是如果我们要做的只有这些:

打开 Word,只写一个字,任务完成。

假如你打开了电脑,写了一个字,trust me,你会再写一百个字。

只要「不做」切换到「做」,你其实就已经把拖延干掉了,在「做」的状态待一会,度过热身期后,你已经进入了任务状态,不会再去想拖延。

开始我们提到了,拖延是完美主义的产物,因为拖延者在心中构想的那个结果就是一种达不到的完美状态,如果要实现它不是 0 到 100,而是 0 到无穷,是幻想,幻想是没有实现路径的。

而实现只写一个字,毫不费力。

针对工作中的完美主义造成的拖延,在这里我再提供一种方法:假设你心中的结果是 100 分,下次你可以告诉自己:做到 80 分,我就停手。然后把这个 80 分的成果提交,自己继续完善那个达不到的 100 分。

你最后会发现:80 分的已经足够好。

如果想彻底根治,还有一种方法,下次专门交一个 60 分的成果,然后观察别人的反应,你会大吃一惊。

4.3 太容易分心怎么办?
太多文章教你「怎么用一个 APP 管住另一个 APP」,我只想说一句:

直接卸载所有的信息流 APP,最简单且唯一有效的方式,I mean it.

你对抗的不是一个 APP,而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算法工程师、最懂人性的产品经理,他们比你更懂你的弱点,刷信息流会上瘾,这件事本身就是设计好的,唯一解法:退出这场不可能获胜的对抗。

戒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不抽烟,而不是电子烟或者别的替代物。不抽烟你不会死,反而活得更久。不刷微博你啥也不会错过,只会更快乐。这就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注意力也是你身体健康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有大事发生,不用看新闻你也能知道。世界上 99% 的事其实都不受你的控制,如果你整天去纠结,只能徒增焦虑,改变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做事,剩下的交给命运。

根据林迪效应,久经考验流传下来的那些就是好东西。所以,在这个信息垃圾满天飞的时代,当周围的人沉迷那些新东西时,你更应该去回看那些经典著作,稳赚不赔。

如果你能做到,那注意力的问题其实已经解决,剩下这些就属于锦上添花了。

环境方面,保持一个清爽的桌面,不要放和学习无关的东西。专注期间手机保持静音丢一边去,相信我你不是啥大明星,消失一个半钟头不会有任何问题。

如果你需要音乐进入状态,选择柔和的纯音乐,任何歌词都会吸引人的注意力,推荐那种1个小时起步的钢琴曲合集,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以后每次都听这个。

在学习中保持专注和冥想训练的原理一样,每次察觉到自己分心,就把注意力拉回来,继续任务,全力保持一个完整周期。多次练习,分心的次数会越来越少,心流状态在整个周期的占比也会增加。

最后,既然提到冥想,建议你可以从每天 5 分钟开始,真的有用。

4.4 怎么提高效率?
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一周学会 python」「半个月减值增肌」「完美 PPT 速成攻略」,光打出这几个名字都让我感到那股子焦虑劲儿。

《刻意练习》中提到,那些所谓的天才,也是练的最多的人,天才也是靠堆时间堆出来的,学习这件事本就如此,毫无他法。

事先就把心态放长远一些,慢就是快。一天完整走完每个周期,效率自然不成问题。

只要完成了你所有的最小目标,就是最高的效率。

  1. 学习很重要,休息更重要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可能需要睡觉。

睡眠为什么重要?因为在睡眠中你依然在学习,白天那些问题,会进入大脑的「后台程序」,这是突破的关键。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有一觉醒来,某个苦思冥想的问题直接顿悟的体验。

不管你是不是夜猫子,每天都要按时准点睡觉。入睡前一个小时调暗房间亮度,看一些让大脑安静下来的材料,如一些讲座播客等,文学类书籍也可以。

对于那些听音乐学习的人,入睡之前放和白天一样的音乐。

如果中午困了,去睡觉,但不超过 30 分钟。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每天爬楼梯,走路就是一种锻炼,效果显著。如果你懒得去健身房,每天多走走路吧。白天多运动也有利于夜晚的睡眠质量。

最后
想不出结语咋办?那就不写。这篇文章我改了两天,很多的点我还想重写,但我决定直接把它发出来,80 分就够了,对抗完美主义的案例,peace。

作者

Jhuoer Yen

发布于

2024-05-08

更新于

2024-05-08

许可协议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npsb;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