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内学会 (MIRU2025) 参会 Report
在今年 (2025) 夏季,本学渣有幸能够参加在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第一次学会。在今年的 4、5 月份,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半成品作业汇总成 4 Page 的文章提交到了日本学会 MIRU 上,并且成功获得了一次 Poster 发表的机会。简单记录一下参会的个人感受。
这次的会议 (画像の認識・理解シンポジウム) 是日本国内比较有名的计算机视觉系会议,这次的会议是在 7 月底召开,并且选址在国立京都国際会館 。关于会议的详细可以参考这里 MIRU2025
关于这次的学会
MIRU 是日本每年召开的,国内最大的图像处理领域,也就是计算机视觉系会议。听说在 2020 到 2024 期间的会议由于疫情,全都是在线上展开,今年转到全部线下,取消了线上参会的名额。也感谢今年的举办形式,有机会感受日本的学会氛围。
会议每年的参会人数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今年总计有 1479 人,共 726 件作品发表。同时这次的会场就能感受到非常气派也十分具有日式设计感与现代化的设备配置,特别是 Oral 发表的会场,非常高的吊顶的同时,光照与音响效果完全没有因此打折扣,能沉浸与发表者的讲解与对提出作品的思考。确实是有学术会议的感觉。




个人感觉,参与学会 MIRU 的优势之一在于,通过了解其他人的作品,可以全面掌握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MIRU 会议,有很多研究使用了生成模型、大规模模型。但视觉语言模型(VLM),包括 CLIP,得到了特别广泛的应用。下游任务的应用也得到了积极探索。
还有不仅使用公共数据集,还创建了自己的数据集或扩展了公共数据集,以开展特定的应用研究。其他也有一些生成模型和风险管理的实用性研究,以及如何提高可控性和安全性。同时这次会议上,对于 3D 方向重建研究也有许多有意思的发表,3D 重建通常是使用神经辐射场 Neural Radiance Fields 为主流,但是今年有不少使用 高斯散射 3D Gaussian Splatting 的作品。确实能感受到对视觉有更多有意义的探索。
另外,个人感觉日本这边的研究内容更偏向与一个小的细节而不是做基础方向,比如生成模型中导入对衣服大小的考虑,以及更换人物眼镜等研究,非常有意思。
学术作品
这次会议中出现了不少精彩的作品。由于目前自己在做一些 3D 相关的内容,对于 3D 方向上也有兴趣,简单记录一下遇到的有意思的作品。


本学渣在这次学术会议中,作为 Poster 发表,对自己的研究生期间的半成品进行发表。关于本人研究成果相关的内容以及其他学术作品的链接会在日后补充。
在 Poster 发表的 2 个小时中,有学生和企业员工来听我的 Poster 发表,其中学生占大多数,有 九大、东大、京大、庆应的学生以及索尼和东芝的员工。可能是个人的偏见,高学历的人提出的问题以及对于问题的讨论方式确实与在校发表,以及面试中遇到的感受截然不同,感受得到学历带来的认知以及谈吐上的差距。
企业与就职信息展区
有不少企业的作品展示,以及招聘信息。可以看出日本这边的企业还是愿意对 AI 相关的内容做出资源投入,并没有网络上的那么死板的印象。




但是当时还没有对自己有个很好的规划,现在想想还是错过了非常多的机会。
收尾
参加学术会议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科研成果上还需要加油的地方有很多,同时能够有机会见识到各种不同方向上有成就的同龄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 Motivation。
还有遇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由于这次前往京都的途中没有携带 Poster 的盒子,直接用保鲜膜卷了一下一路拿在手里,在转车的途中碰到了一对中国人游客对着我说:“这人拿着他的毕设”,不过也确实是毕设吧。

最后放一张伏見稲荷山上的风景收尾,感谢这次 MIRU 选址在京都,能有机会再逛一次京都。

不知道明年的 MIRU 还能否有机会再参加…

想到再补充…
推荐阅读:
日本国内学会 (MIRU2025) 参会 Report



